中国锂电池之战:一部崛起、力压强国的赶超史

发布日期:2024-09-17 20:13

来源类型:澎湃 | 作者:尼基·卡斯蒂略

【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】【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】【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】【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】【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】【2021年澳门天天开彩结果】【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】【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】【澳门今天晚上开什么号码彩票中奖了】【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】
【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】 【2024新澳免费资料】 【查今天晚上澳门资料】

如果一觉醒来,世界游戏的规则已被他人颠覆,你会选择正面交锋,还是蛰伏以待,另起一局?

我是老K,今天故事的主角是锂电,但在故事正式开始之前,我们先聊一聊锂电身处的棋局:能源变革!

回到开头的问题,上个世纪70年代,当欧洲好不容易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站了起来,却发现,世界还是那个世界,但欧洲已不再是曾经的欧洲。

1974年,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一项协议,协议中,沙特阿拉伯将只承认美元作为购买石油的货币,以换取问鼎世界一极的美国的地缘保护,随后,世界主要产油国纷纷跟随沙特的脚步,先后与美国达成石油美元协议。

自此,刚与黄金脱钩的美元又搭上了石油这棵大树,在全球掀起一股“美元热”:各国疯狂用劳动与商品赚取美元,使美国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,转手又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,将美元输送回美国。

美国看似是被薅羊毛的羊,实际上不仅收获了商品,还收获了羊毛大衣,形成了一条其他货币难以企及的缜密金融链。

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,我们正急着温饱,对于美国的野心既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及,但对于想要重回巅峰的欧洲,却是头等大事:是在美国占尽优势的石油战场中正面厮杀,冲出一条血路,还是发起能源变革,重开棋局?

1992年,欧洲给出了答案!

1992年,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十四年,更是我国南方谈话,坚定发展道路的关键一年,与此同时,一场搅动风云的会议也在巴西里约召开,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推动下,《气候变化框架条约》得以通过,条约认为高额的碳排放是导致地球气温升高的元凶,世界开始寻求传统化石能源以外的替代能源。

除了光伏、核能、风能等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外,曾在欧洲红极一时的电动车储能电池,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。

五年后 《条约》的缔约方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,会议中提出了一个名词:碳排放权,也就是将每一克因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,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进行计算,将气体的排放权与金钱挂钩,形成一种可用于交易的新兴商品。

此外,议定书提出了四种减排方式:

一是以国家作为排放权分配单位,实际上却无视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,在人口基数和工业积累上的差异。

二是采用集团方式,将欧盟内部的一些国家视为一个整体,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。

议定书一出,不少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了危机,就算欧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,但碳排放指标和排放权交易的概念,已经将人口基数大,工业积累薄弱的国家放在了不平等的一边,后发国家人民的发展权势必受到损害。

而美国也察觉到了醉翁之意,参议院紧急通过《伯德-哈格尔决议》,要求美国拒签气候治理协议,最后 《京都议定书》在克林顿手上签署,却被卡在了小布什政府上,成为一份未通过核准的协议。

同时,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据理力争下,《京都议定书》成了一纸空文。然而,以争夺世界话语权为实质的新能源变革之局,正在悄然铺开,中国,不得不早做筹谋!

把时间拉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,石油枯竭论在全球流行的背景下,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在新泽西州组建实验室,一个囊括了惠廷汉姆等化学家的团队,开始研发新一代二次充电电池,同时,由斯坦福物理学家组成的贝尔实验室也宣告成立!

1976年,惠廷汉姆采用硫化钛为正极材料,金属锂为负极材料,帮助埃克森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可充电锂电池的专利。

1980年,以钴酸锂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电池问世,紧跟着的是锰酸锂正极材料也出现了,而一位在西德斯图加特马普固体所进修的中国人,陈立泉,见证了欧美锂电池研发的繁荣!

1981年,陈立泉回国不久便改行到固体离子学,推动国内首家固体离子学实验室建立。

1991年,索尼发布了全球第一个商用锂离子电池,电池容量增大,循环寿命延长,成本降低的优势,让索尼在消费电池领域打开了方向。

4年后,我国第一块锂电池也在中科院物理所诞生了,但这并不是终点,真正的考验,才刚刚到来。

2001年,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物理学教授杰夫·迪恩,发明了可商业化的镍钴锰三元复合正极材料,并向美国申请了三元材料的基础核心专利;

同期,阿贡国家实验室发明了层状富锂高锰三元材料,于2004年在美国申请了专利,三元材料在电池正极中的应用,大大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和性能。

两项专利分别授权给日韩和欧美企业,如优美科、松下、日立、三星、LG、德国巴斯夫,依靠消化专利建立生产线,攻占了大半国际市场,而中国想要弥补后发的劣势,不仅绕不开走购买专利的路子,还必须比别人走得更快更好。

彼时,1999年才在中国香港成立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,需要在僧多粥少的市场中锚定一个方向,创始人之一的曾毓群,意识到国内环境在自动化上的弱势,决定开辟新的战场,定制聚合物软包电池,舵手已经把好了航向。

接下来的,就是做出尺寸多变的聚合物软包电池产品,向市场证明自己的实力。

为此,曾毓群带着刚创业募集的250万美元,向美国贝尔实验室购买聚合物锂电专利,然而专利刚买回来,曾毓群就被现实浇了一盆凉水。

在生产过程中,ATL发现,按照专利做出的电池,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,出现了电池鼓包的问题,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,曾毓群向贝尔实验室要说法,而对方给出的答复却是,这是电池的本质问题,无法解决。

眼看大半经费换回的电池就要砸在手里,ATL面临着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艰难选择,放弃聚合物软包电池领域,或者攻破连贝尔实验室都无法解决的难关,做出不鼓包的电池,一如既往,中国企业选择走艰难的那条路。

曾毓群连夜组建攻关团队,经过夜以继日的冥思苦想,问题的关键终于被找到了:电解液中的一些物质沸点,超过了锂电池能使用的温度上限。

两周后,ATL做出属于自己的电解液配方,解决了困扰电池界的“本质问题”,ATL成为全球20多家获得贝尔实验室专利授权企业中,唯一一家成功改良设立并实现量产的公司,赢得了不少国际电子品牌的青睐。

这一场技术翻身仗打得漂亮,ATL不仅避开了索尼、松下等日企擅长的圆形方形电池优势,主攻聚合物软包电池领域,还凭借着低成本和定制化战略,迅速开拓市场,仅用一年时间 实现500万盈利。

2004年,ATL继续发挥技术优势,两周内开发出异形聚合物锂电池,拿下了苹果MP3,1800多万的订单,业务从小电子消费电池领域,拓展到智能电脑和手机领域,成为国际一流的电池供应商和锂电的龙头企业。

在当时的很多国人看来,历史的东风是公平的,我们终于在能源变革这个巨大历史机遇的洗牌中,抢到了一手好牌。

然而正如老话所说,好事多磨。

2004年后的国际锂电格局,给中国锂电发展挪来了三座大山。

2005年,ATL为了筹集快速扩张规模所需的资金,过多引入风投资金,创始团队原始股占比极小,在资金最紧缺的时候,汉鼎、凯雷等持大股东选择退出,ATL难以支撑,以一亿美元的低价被日本巨头TDK收购。

从此,ATL从一家中国人创办的大有可为的企业,变成日资控股公司,龙头企业就这么为他人做了嫁衣裳,中国锂电池行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。

而2009年,气候大会召开后通过的《哥本哈根协议》,更加剧了国内锂电行业的紧张局面,在《气候变化框架条约》和《京都议定书》,长达17年的铺垫后,欧洲终于图穷匕见,《哥本哈根协议》正式分配国家碳排放总额。

其中,在2006到2050年间,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权,是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权的2.3到5.4倍。不仅如此,最令发展中国家愤怒的是,当诡辩之士鼓动唇舌,将碳排放罪责归咎于发展中国家,无节制地使用煤炭、石油发展工业时,已然将这些产品背后的真正消费者和推手抛之脑后。

换言之,发达国家占世界不到20%的人口,消费了世界80%碳排放产品,却要享有发展中国家三四倍的碳排放权,照此计算,中国从2020年后,每年都要花费一万亿人民币购买碳排放权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地质研究员丁仲礼院士,发出的那句疑问,真切地体现了人们当时的愤怒,中国人是不是人?

一方面是中国锂电龙头企业ATL被收购,国内锂电行业发展节奏被打乱,一方面又是《哥本哈根协议》图穷匕见,中国锂电行业实在经不起再多的打击了。

可世事偏偏与愿违,锂电池行业开始向锂加工的上游—锂矿开采和提取渗透,全球掀起一股锂矿争夺战。

被誉为“白色石油”的锂,是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生产加工领域的最上游,是一切锂相关产业的源头,全球锂资源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,但大规模、高品位的锂资源稀缺,且80%的高质量锂资源,都集中在美洲四湖和澳洲六矿

其中智利的盐湖和澳大利亚的格林布什矿,品相好、开采成本低,智利化学矿产公司SMQ和美国雅宝等企业,凭借对优质资源的垄断,不仅可以在谈判桌上任意抬高价格,还容易对一国的锂产业链安全性产生潜在影响。

而中国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锂资源进口国,80%的锂资源供应都来自进口,受到的掣肘最大。

欧洲挖空心思十七年出了一个《哥本哈根协议》,本是出于对自身工业革命开始早,能源结构转型快的自信,却很难想到,中国一个缄默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家,敢从强国的思维出发,在别人开好的棋局中,将计就计,既然要降低碳排放,发展新能源,那就向新能源变革先驱者的角色发起挑战。

锂电行业,远没到死局!

863专项、火炬计划,还在酝酿着大招,这波啊,这波就叫:请君入瓮!

Boni:

7秒前:如果一觉醒来,世界游戏的规则已被他人颠覆,你会选择正面交锋,还是蛰伏以待,另起一局?

菊池亚希子:

9秒前:而2009年,气候大会召开后通过的《哥本哈根协议》,更加剧了国内锂电行业的紧张局面,在《气候变化框架条约》和《京都议定书》,长达17年的铺垫后,欧洲终于图穷匕见,《哥本哈根协议》正式分配国家碳排放总额。

大西利空:

1秒前:二是采用集团方式,将欧盟内部的一些国家视为一个整体,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。

高艺珊:

6秒前:而美国也察觉到了醉翁之意,参议院紧急通过《伯德-哈格尔决议》,要求美国拒签气候治理协议,最后 《京都议定书》在克林顿手上签署,却被卡在了小布什政府上,成为一份未通过核准的协议。